高职如何融入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

作者: 审核: 复核: 时间:2022-09-28 点击数:

近年来,为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国家层面先后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将产教融合型城市列为国家产教融合建设的试点对象。作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组织,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该聚焦关键着力点,实现重点突破与创新。

着力人才培养,做实产业学院,充分保障学生高质量就业

人力资源是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的第一资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保障,也是城市就业大军的重要成员。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规模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材料、新技术、新业态等对原有产业结构带来巨大冲击,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然而,在传统的学校本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下,企业对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参与程度较低,不仅很难满足企业最新的岗位要求,而且会对学生的就业质量带来不利影响。究其原因,在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通常处于被动地位,需要去外部市场中寻求合作企业,合作通常具有不稳定性、短期性特点。在此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高区域产教融合的水平,职业院校要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密切与地方主导产业的关系,通过引企入校、引企驻校、企校一体等方式,与城市头部企业、骨干企业等合作共建产业学院,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发挥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人才培养优势,在标准、课程、教材开发以及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实现深度合作,推动人才培养供给结构与产业发展需求结构的全方位衔接,实现从松散联结式校企合作向实体嵌入式校企合作的转型。为了保障产业学院的顺利运转,高职院校需要与合作企业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合作机制,明确双方在共建产业学院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不仅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还要对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行为进行适当约束。

着力创新积累,推动成果转化,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化进程

对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而言,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技术、工艺、流程等方面的累积式创新可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化进程。众所周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被看作是高等教育的四大基本功能。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同样要发挥上述四大基本功能。相比其他三大功能,科学研究一般被看作是高职院校的短板,如果无法补齐这一短板,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组成部分的合法性将会受到质疑。究其原因,不少高职院校主要采用普通本科院校的科研发展模式,片面强调学术导向科研,长期徘徊在普通本科院校的科研影响之下,对于应用导向科研的重视程度不够。可见,仅仅将科研作为常规化制度活动纳入高职院校办学体系还远远不够,需要明确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使得科研功能在高职院校得到真正发挥。实际上,对高职院校而言,不仅需要主动适应产业升级产生的新需求,而且需要通过科研创新加速产业升级进程、反哺产业发展。相比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与产业、行业、企业的联系更为紧密,其科研理应具有更强的应用性特点,要发挥科研对企业产品升级、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高职院校应该主动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参与创新驱动发展业态,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尝试建立科研成果孵化园,并打造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科技政策咨询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技术咨询与改造服务等。

着力民生改善,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农民工有效融入城市

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不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经济问题、教育问题,而且事关民生问题,尤其需要关注城市中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困难群体,引导其融入城市化发展进程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尽快实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大批农民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参与工业化建设。由此,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群体——农民工。作为工业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农民工为改革开放以后城市的繁荣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然而,也需要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农民工群体始终未能有效地融入城市,不少农民工长期以来像候鸟一样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来回穿梭。如果说第一代农民工还能甘于接受这种候鸟式的生活,新生代农民工已经不再满足于此,他们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在城市找到栖身之所,实现从农民向市民的真正转型。随着机器换人时代的到来,以操作技能为主的流水线工作岗位逐渐被机器所替代,这给普遍缺乏技能优势的农民工群体带来艰巨挑战。鉴于此,高职院校应该主动拓宽自身的服务功能,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之外,加强面向农民工群体的职业培训。通过职业培训,可以帮助农民工群体获得一技之长,也可以帮助转岗农民工、失业农民工群体等获取更多的技能资本,从而在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当然,面向农民工群体的职业培训可以尝试采用弹性学制,并根据特定需要采用模块课程,教学内容也应该具有更强的实用性特点。唯有如此,方能吸引更多的农民工群体参与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进而帮助其在劳动力市场中找到有前景的工作,最终帮助其有效地融入城市化浪潮之中,成为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一员。

着力文化互鉴,创新育人载体,构建产教城发展共同体

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是同步规划城市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职业教育布局,与产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同步推进,实现经济事业与教育事业的联动发展。在这个系统中,城市是基础,产业为保障,教育是载体,最终旨归是文化交融。可以说,校地、校企文化的交融与互鉴是产教城一体化发展的理想状态和最高境界。产教城融合发展是一个长周期的创生过程,需要探索一套可持续的发展机制。一方面,要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资金为主,法规赋予特定的社会文化机构募集社会资金为辅的专项基金,由地方财政统一管理,编制基金使用计划,用以支持校地、校企间的文艺演出、展览博览、文化体育比赛、学术性论坛等交流活动。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融入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高职院校应该主动强化与政府、行业、企业等的密切联系,在面向公众开放各类场馆的基础上,重点发挥专业优势,通过与城市共建展览馆、博物馆、艺术馆,与头部企业共建产业大学、技术研发中心、综合实训中心,与地方文旅部门、行业企业共编地域文化、职业文化系列教材等多种形式的创生性文化建设活动,讲好城市、大学、企业之间产教城融合的故事,以教促产、以产兴城、学城共兴,提升高职院校赋能城市发展的贡献度、显示度和辨识度,推动产教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并最终形成命运共同体。

(作者:徐付生,系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本文系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理论实践研究课题“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研究”成果)

Copyright© 2019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