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形势下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作者: 审核: 复核: 时间:2020-03-31 点击数:
中外合作办学是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提质增效,做好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工作,不仅事关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还能为推进我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丰富方法和手段,提供经验与借鉴。
新时代赋予中外合作办学新内涵,新理念明晰人才培养新路径。为进一步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和效益,着力破解当前存在的热点难点痛点堵点问题,需要守正创新,在人才培养中坚持“五个聚焦”,做到“五个突出”。
聚焦目标导向,突出价值引领的主导性
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中外合作办学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强化党建引领,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坚定捍卫教育主权。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自我意识强、多元文化价值观交融等思想行为特点,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配齐建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学生骨干三支“主力军”,走近学生、关爱学生,不断增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针对性和亲和力。着力加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管控、教材教学内容的管理、外籍教师教学的规范、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学风教风院风的优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思想氛围和舆论环境。
聚焦国家战略,突出我方需求的针对性
要紧紧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密切联系解决全球性问题、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深度关切,大力培养“高精尖急缺”人才。在合作高校选择上,要着力拓展与“一带一路”、金砖国家等相关国家的高水平大学合作。在合作专业选择上,要着力与国家急需的一些新兴、前沿、空白专业和配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人工智能、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需求,同时又是对方优势特色的专业合作,特别加强国家急需的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类专业建设。在培养导向上,要着力服务于母体大学所在区域发展的实际需求,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西部大开发”“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撑。在培养过程上,要着力与“双一流”战略相适应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
聚焦开放理念,突出资源融合的有效性
一是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引进合作高校先进办学理念、优质师资和课程、教学管理制度体系等,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让特色优势教育资源贯穿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方式等教育教学全过程。二是共享同行资源。近年来,一批高水平、示范性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涌现,在人才培养上积累了许多可资借鉴的鲜活经验。通过会议、互访、共享教学资源等形式,构建互学互鉴的同行成功经验共享机制。三是整合社会资源。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实现开门办学,吸纳优质社会资源开展协同育人,使人才培养更“接地气”。四是盘活校内资源。一方面在全校范围内寻求和凝聚支持中外合作办学的最大共识,破解领导不重视、体制机制不顺畅、经费保障不充分、师资队伍和实验室建设困难等难题;另一方面要以“有为”求“有位”,以高质量的人才“输出”“反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为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供有益经验。
聚焦培养质量,突出教育教学的规范性
首先,严格落实“四个1/3”的量化要求。在第一个办学周期确保其“落地”,在后面的办学周期着眼于“融入”,最终构建起“有机融合、无缝对接”的课程和师资体系。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师资准入和退出制度,研究制定中外合作办学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外籍教师资格认证体系、调整师资结构的政策措施,逐步优化师资学历、教龄、年龄和职称结构。加强岗前培训和师德教育,举办中外合作办学“名师工程”“精品课程”,开展示范性建设。建立合作交流机制,推进高水平师资海外培训、联合培养和互训互用。第三,强化教学质量监督。各校应建立完善高标准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和监督结果反馈、激励、约束机制,加强教学过程中的考察考核,在意识形态上采取“一票否决制”。同时,在录取、考试、实习、答辩、学位授予等环节予以严格规范。
聚焦情感渗透,突出育人过程的人文性
提高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既需要规则与制度的规约、引领,更需要情感渗透,即教育者对学生成长的持续关注、全情投入和细致关怀。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帮助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解决好思想困惑、学习困难、心理困扰和生活困境等方方面面的实际问题,从集体到个体、从学习到生活、从线下到线上,更多更好地满足每名学生在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上的个性化需求,把每一件小事做好、每一个细节落实。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握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贯穿育人全过程的,应该是“如切如磋”的细致、“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大爱,让学生们在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背后,都能感受到价值的光辉和人性的温度,让中外合作办学的育人实效从“外化于行”到“内化于心”,在过程与结果中体现“人文性”。
(作者:张琨,西南大学)